外汇理财成各银行竞争焦点收益率竞相攀高

外汇理财产品俨然成为继人民币理财产品热销后兴起的又一类银行理财产品。随意走进银行的营业场所或是上网链接银行的网站,种类繁多的外汇理财产品信息就会扑面而来。外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在不断攀高,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焦点。

外汇理财产品的优势

2003年下半年,外汇理财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出现,而在此之前,居民手中的美元定期存款只能享受较低的储蓄利息,2004年,央行将一年期美元定期存款利息上调,也只到0.875%的水平。而外汇理财产品的收益远在这之上,如美元固定收益型外汇理财产品,在同年9月份就达到了2%的水平。

从2004年12月到现在,随着美联储连续4次加息,伦敦同业拆借利率也随之水涨船高。各家银行推出的新的或新一期外汇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在不断跳升,一年期美元固定收益型品种的年收益最近已高达3.4%。

与此同时,国内对美元等外币储蓄存款利率长期保持稳定,直到2005年5月20日才上调到1.125%,两者之间的收益差距还是较大,港币理财产品也是如此。在风险控制方面,各家银行都强调自己的产品“保本”,有的甚至保一部分收益。因此,比起外币储蓄存款,外汇理财产品的优势十分明显,从而引爆了市场的巨大需求。

几乎所有的银行,在产品说明书的显要位置都强调“收益高,相当于同期定期存款的××倍”和“100%的到期保本率”,这极大地刺激了投资者的购买欲望,销售火爆的场面又反过来激励银行扩大产品供给。

收益率竞相攀高

为了抢占市场,银行竞相提高收益率。某国有银行人士分析,当前绝大多数外汇理财产品都是冠以“外汇结构性存款”的帽子。由于各个银行以及其分支机构推出的产品在起息日、期限、结构复杂程度、挂钩标的物、期权设置等方面设置了不同安排,最终推出的产品也是花样繁多、千姿百态,在收益率安排上差别就更大了,让投资者看得眼花缭乱。但固定收益型产品收益率的变化,能够基本反映出整个外汇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变迁”,能充分体现银行竞相提高产品收益率的状况。

固定收益型产品结构简单,其基本模式是:设置一个固定期限,比如一年,在此期限内,银行拥有若干次中止和约的权利(一般是三个月一次)。

据了解,上海建行2005年1月20日发售的半年期美元理财收益率为2.53%,兴业银行2月2日开始发售的同类产品,收益率则攀升至2.58%。2005年3月1日,深圳工行推出的一年期固定收益型产品年收益率为2.9%,发行还未结束,深圳农行3月3日就推出了相同产品,开出的收益率为3.11%。最近,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得利宝”的1年期固定收益型美元理财,5月20日的报价是:1000美元-10000美元,收益率为3.11%;10000美元-50000美元为3.38%;5万美元以上为3.43%,而发售期与之存在重叠的上海农行的“汇利丰”产品年收益则为3.4%。可谓是收益率竞争愈演愈烈。

银行争抢制高点

业内人士透露,收益率攀比的确比较普遍,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能多一个基点就有一个基点的优势”,但最后的成本底线是不能突破的。据了解,伦敦同业拆借利率一般是银行的底线,现在一年期美元LIBOR为3.734%,与目前的一年期固定收益型品种最高收益仅相差0.3%。随着央行上调美元、港元等国内存款利率,外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能还会向上逼近,银行的收益将进一步降低。

但这并不能让银行发售理财产品的热情降下来。有分析人士说,银行以理财名义大量吸收外币存款,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为获取投资利差,更多的是出于策略和战略的考虑。

在策略上,由于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银行都不愿意自己去买美元,能借就借,或在银行间市场从机构拆借,或通过外汇理财这个工具来吸存。”

在战略上,随着银行间市场推出外币买卖交易,以及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扩大,银行未来业务发展、扩张需要更多的外币存款。由于我国的结售汇制度使商业银行普遍持汇不足,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自己又不愿意买,因此,具有强烈的冲动去争抢外汇存款,以备将来之需。更为重要的是,银行通过外汇理财可以吸引、培养外汇领域的客户群体,为开拓业务夯实基础。某国有银行人士强调,“拥有外汇的客户,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肯定不是一般的客户”。因此,银行积极发售外汇理财产品用意确实比较“深远”。
阅读 25 次 更新于 2024-11-15 00:38:3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外汇理财成各银行竞争焦点收益率竞相攀高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