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规划师的吐血科普:我们到底该怎么判断一个保险

对于一款保险产品或一家保险公司的好坏可以从产品定价、保障范围、核保宽松程度、投保便利性、理赔便利性、公司服务质量、综合风险评估、偿付能力等方面来看。
大致可以划分为三方面:产品面、服务面和监管面,这三大方面的内容基本就能涵盖大多数人担忧的问题:

一款保险产品的定价虽然包含很多方面,但其简单原理还是可以理解的,不管保险公司基于哪种模型去定价,风险都不会因此减少,也就是说应该是有一个相对可参考的标准价格区间的。
而我曾经写过的极致保险定价思路,就可以作为这样一个价格参考的尺子,当然,这个尺子并不权威,是完全按照我自己的方式来设置的,但至少让我判断保险产品的价格的时候有迹可循。

虽然市面上的产品看似非常复杂,但如果看过我上篇文章就大概明白,这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
人们总不把保障和理财分清楚,请正视风险的客观存在,别总想着不出意外就亏了,否则才真的是亏在哪里都不知道。
在这里我也预告一下吧,我接下来会写一篇评测,针对两款都叫慧馨安的少儿重疾险,一款消费型,一款到期会返本,到时候我会站在理财师的角度告诉你返本亏在哪里。
明白区分保障和理财的重要性之后,以保障为目的的产品分类就简单多了,可以简单归为这四大类的:
寿险:否包含全残责任,除外责任是否合理,保障时间是否灵活可选。
重疾险:犹豫期的长短,是否包含终末期责任、轻症、豁免、多次赔付、身故责任。
意外险:是否包含猝死,是否有不合理的捆绑销售,额度是否足够高。
医疗险:就医是否有特殊限制,起赔额是否适合自己,报销比例是否合理。

产品再好,买不了也是白搭,核保一直也是考验保险公司风控手段的一点,一款产品面市的时候,就需要先考虑适合哪个人群。
比如优选寿险会根据吸烟人群和非吸烟人群去区分定价,比如意外险需要根据职业等级区别投保人群。
在同等保障的情况下,越是价格低的产品,对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要求越高。相对而言可能核保的要求会越严苛,这是每个人体质所带来的风险发生概率差异,需要理解。
非健康体就需要寻找合适自己的产品投保,也许会贵一点或者被列为除外责任,但能投保就是幸福的,千万不要不如实告知去骗保。
这些都是一个保险产品面的细节,但在选择产品的时候,首先要明白的是每个险种的责任核心在哪里。
寿险、重疾险、意外险和医疗险每个险种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功用,尽量不要选择相互覆盖和界限模糊的产品。
比如重疾险的核心保障责任是重疾,如果重疾险附带了死亡责任势必会对价格造成较大的影响,何不分开来买?重疾险就是重疾险,寿险就是寿险。请记住,保障责任不要折中选择。
对于每个保险核心保障内容所对应的价格要心里有底,至于其他的附加责任,在不会对定价影响较大的时候,当然是多多益善啦。
但如果加了这些花俏的东西之后,价格也悄悄的被保险公司拉高了很多,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我个人会选择优先核心保障为主。
产品面这块是最多样化的,所以我需要代入自己的主观判断。而接下来的服务面和监管面则多为客观的数据,我以保监会的相关监管规则和评价手段来做分析。

很多人都喜欢拿保险的售后服务来说事,今天我来认真解释一下,保险售后服务的执行层面,基本和代理人或者经纪人无关系。
代理人和经纪人能给的售后服务只有两个:跑腿和咨询。
咨询是指代理人卖出这份保险之后,如果这个人还算负责的话,未来有什么问题你问他,他都可以认真靠谱的给你答案(认真容易,靠谱则难)。
这里面可能牵扯到的包括你让人家对比别家的某产品怎么样、加减保的建议、理赔的协助指导等,需要的就是靠谱(专业)能力。
而跑腿则是勤奋就好,就是需要给保险公司递送保全或者理赔资料的时候,有个人愿意帮你送过去,免费的快递小哥。
那么为什么会有代理人喜欢做这种事情呢?一方面确实有这类比较负责任的代理人;另一方面则是一个图方便,一个图加保,愿打愿挨罢了。(某些人别觉得难听,是不是自己心里有数)。
真正的售后服务是在保险公司内部的,你直接打电话给客服办理业务还是让代理人交给内勤,剩下的流程都是在保险公司内部执行的。
为了说明这点,让大家能明白真正的保险公司服务是什么,我不得不说了以上废话,请见谅。
因为只有明白了这个关系,才能看明白接下来保监会的服务评价办法,为什么这个管理办法中没有一条是关于到代理人这个看似是服务执行主体的人群。

保监会的服务评价范围覆盖保险公司销售、承保、保全、理赔、咨询、回访、投诉等所有服务环节和渠道(包括保险公司授权委托提供销售及其他服务的第三方渠道)。  
评价的定量指标采用百分制,并在此定量指标基础上对重要服务创新和重大负面事件分别进行加减分。
重要服务创新是指保险公司在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等方面取得实际应用效果的保险服务重大创新项目。根据实际应用效果加1-5分。
重大负面事件是指因保险服务存在严重问题而导致重要媒体负面报道、重大 件或经评委会认定的其他保险服务突出问题。根据问题严重程度扣1-5分。  
人身保险公司服务评价定量指标如下:

这12项指标包含整个保险销售服务环节,而消费者最为关注的理赔相关和投诉处理相关为高权重评分考核项目。
根据得分高低,保险公司总公司服务评级分为A、B、C、D四大类,具体包括AAA、AA、A、BBB、BB、B、CCC、CC、C、D共10级。
具体分值标准如下:

对于C类和D类公司,保监会采取重点约谈、下发监管函、要求整改、加大现场检查力度等监管措施。
D类公司服务质量问题需问责的,保监局甚至会提出问责。
来看看上季度人身险公司的保监会服务评级(只列出A类):

里面的保险公司除了平安、国寿等几个,其他的大部分人又认识几个呢?可惜排最前面的几家保险公司没出名,反倒是最后三名火了一把,甚至有一家保费收入为0元(手动滑稽)。
相信在保监会这个权威机构下,这么全面客观的评级面前,什么感性的套路都没有什么好说的吧?公司小服务就不好?Naive!
参评的59家人身险公司中,B级以上的公司就有46家,也就是说其实保险公司的服务还算良好的占大部分,但大家知道的规模大的公司却并不是服务评价最好的。
可见现在远没有到比拼公司大小的时候,互联网极大的缩减了保险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把价格和架子都给放下来,以客户为导向才是未来生存之道。

提到监管面,就不得不提保监会的偿二代,中国偿二代在采纳国际通行的三支柱框架的同时;
充分考虑了风险分层理论、三支柱的逻辑关联、资产负债评估框架、寿险合同负债评估、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SARMRA)、风险综合评级(IRR)、市场约束机制等多个方面。
简单点说人话就是:中国偿二代是一套科学且比世界标准都苛刻得多的监管体系,在中国开保险公司,都是要提心吊胆的啊,你看,那谁又被请去喝茶了。
而风险综合评级体系则提供了一套严谨的评级标准,让保险公司的风险有迹可循。

风险综合评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包:

对难以量化的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价。

综合考虑偿付能力充足率及上款4类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结果,评价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风险。
难以量化的风险评价包含以下4类:
操作风险: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战略风险:指由于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流程无效或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战略与市场环境和公司能力不匹配的风险。
声誉风险:指由于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保险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保险公司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支付到期债务或履行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

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将保险公司分为下列三类,实施分类监管:
不足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保险公司;
充足I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00%到150%之间的保险公司;
充足II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150%的保险公司。
对于不足类公司,中国保监会采取多项监管措施,包括限制商业广告、限制高管薪酬和在职消费水平、调整负责人、停业整顿等,严重的甚至会被接管。
就算是充足的I类公司,中国保监会也可以要求充足I类公司提交和实施预防偿付能力不足的计划。
分类监管评价采用加权平均法。其中,量化风险评分所占权重为50%;难以量化风险评分所占权重为50%。
在对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中国保监会结合反映保险公司量化风险状况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从而得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的综合评级。
中国保监会按偿付能力综合风险的高低将保险公司分为四个监管类别:
A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且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小的公司;
B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且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小的公司;
C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或者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达标,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中某一类或几类风险较大的公司;
D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或者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达标,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中某一类或几类风险严重的公司。
对于每个评分类的公司,保监会都会有对应的监管措施,保监会的监管评价结果反应的是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状况和其他偿付能力风险状况。
但就算是风险最大的D类,你可能出现的情况也最多就是合同被另一家保险公司接管了,保障不会失效。
试问除了中国保险公司,还有什么金融机构能做到这样?这也算是中国特色吧,保监会老爷,您辛苦了。

结合产品面、服务面、监管面,三大方面,就得出了我自家的个人综合评级标准了,我个人是以此作为保险产品推荐与否的判断标准,下面以一个产品为例。
上面保险公司服务评价中,相信大家看到了平安人寿和百年人寿,都同属于A类,也就是说保监会的服务评价结论是两家公司的服务质量是相近的。
不过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可能知名度就天差地别了,谁叫一家有烧钱打广告一家没有呢?
但百年人寿的产品百年康惠保的价格却便宜了多少个档次呢?(这里我就不拿老东家出来对比产品了,免得伤感情)
在这里我以我之前做的重疾模型对比,用数据说明,康惠保便宜的有多离谱:

表中我顺便也带上了弘康的健康一生,可以看到健康一生和我的模型是非常接近的,价格同比达到了97%,也就是说价格只是比我的模型低了3%。
而弘康健康一生可是2013年就出来了,极致重疾的名头响彻业内长达4年之久,当时号称保险业内一股清流,值得尊重。
百年康惠保纯重疾的情况下,是目前保险市场上最极致的价格,价格相当于模型的74%,便宜了26%,我个人的判断可能有两个原因:
1:可能国民因为生活水平提高现在最新的重疾概率有所下降,而康惠保是依据自家的这个数据来定价的,所以能这么便宜。
2:可能他家为了抢占市场也有点拼了,未来短期内可能很难出现比他家便宜太多的产品,甚至未来可能会下架调整也不好说(参考弘康的信息披露)。
不过这只是我个人的瞎想,反正市面上死贵死贵的保险还是一抓一大把,反正康惠保现在能买就是了。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4-11-15 09:19: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现在的时代在变迁,金融消费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消费口味正从“单一风味”转向“多种风味”,消费形式也从单一的银行存取款向支付、理财、融资、投资一体化延伸。一个全新的金融消费个性化时代已经来临。 学会理财需要多长时间,这是根据个人能力而定的,而不是说一个月或者一年...

  • 这个怎么讲呢。 我觉得从个人角度来讲还是需要考虑的,但是从整个大环境角度来看,大家都说自己是the best,这个没有什么可信度的。 主要还是从老师、口碑、course质量、通过率等不同维度来进行对比才能得出答案

  • 的确是这样的,毕竟存钱是去做投资的基础,但是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面,选择一下基金的投放,其实这样比储蓄利息要高很多,而且我的建议是做定投,这样更加有助于资金的投放,不会像出现全部套死的现在,就像是定期的储蓄是一样的效果,要取出来也是可以立即到账的,很方便的储蓄

理财规划师的吐血科普:我们到底该怎么判断一个保险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