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如何理财!
你说的问题比较泛泛,我虽不是专业理财顾问,就简单说说我们家的做法吧。
一是买房也可以看成固定资产投资,目前政策打压房价,但是房子年年涨,政府的话就那么回事今年下半年买房也许是个好时机,但存款过少可能开始首付需要家里人资助些吧;
2、如果房子买了,还有些闲钱就是要考虑保险了,每人一份寿险是必须的,拿出年收入的15%左右投资保险绝对是必要和值得的;
3、今年就有小孩子,可能下半年也无暇买房和装修了,从小孩子出生起就要考虑积累教育经费,基金定投是个比较保险的投资方向,我现在还没有小孩,如果有小孩我会考虑基金定投和教育保险;
4、就是考虑养老,虽然以后退休有养老金,但要保持上班的生活水平,还是要提前准备的。
总之时间是累计财富强大工具,及早建立理财观念,及早行动!
一是买房也可以看成固定资产投资,目前政策打压房价,但是房子年年涨,政府的话就那么回事今年下半年买房也许是个好时机,但存款过少可能开始首付需要家里人资助些吧;
2、如果房子买了,还有些闲钱就是要考虑保险了,每人一份寿险是必须的,拿出年收入的15%左右投资保险绝对是必要和值得的;
3、今年就有小孩子,可能下半年也无暇买房和装修了,从小孩子出生起就要考虑积累教育经费,基金定投是个比较保险的投资方向,我现在还没有小孩,如果有小孩我会考虑基金定投和教育保险;
4、就是考虑养老,虽然以后退休有养老金,但要保持上班的生活水平,还是要提前准备的。
总之时间是累计财富强大工具,及早建立理财观念,及早行动!
理财专家告诉我们:理财的最佳方式并非追求高超的金融投资技巧,只要你掌握正确的理财观念,并且持之以恒,若干年之后——人人都能成为百万富翁。
我每月到企业举办一小时的免费“理财讲座”,一直都很受员工们的欢迎。讲座内容很少涉及复杂难懂的技术操作层面,也几乎不进入到产品介绍环节,因为据我了解,国内一般的中产白领们,目前普遍缺乏的是几个重要的理财概念——这些概念,会影响他们以后的行为,假如他们能老老实实执行这些理财上的概念,至少坚持10年以上,那么,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百万富翁。
第一个理财概念:
区分“投资”与“消费”
区分“投资”行为与“消费”行为。一般人消费前,没有这种概念,学经济学的人消费前会考虑,这个消费是属于“投资”行为或是“消费”行为。
先请看一个明显的例子:
10年前甲和乙是本科的同学,在社会工作5年后,不约而同积蓄了30万元人民币。5年前,他们都花掉了这30万元。
甲去通州购买了一套房。
乙去买了一辆“奥迪”。
5年后的今天:
甲的房子,市值60万元。
乙的二手车,市值只有5万元。
两人目前的资产,明显有了很大差异,但他们的收入都一样,而且同样学历、基本具备同样的社会经验,为何大家财富不一样?
甲花钱买房是“投资”行为——钱其实没有花出去,只是转移在了房子里,以后还是都归自己。
乙花钱买车是“消费”行为——钱是花出去的,给了别人,二手车用过10年后,几乎一分不值。车跟房子不一样,房子10年后,说不定已翻了好几番。
再看第二个例子:
有一天,我的秘书向我提出一个问题:陈老师,我觉得客户甲有点怪。她说:客户甲去买一张演唱会的票,300元他嫌贵,犹豫很久,始终没买,但客户甲其实并不缺钱。但有一次,有一个著名企业总裁出版了一套“教导管理”光盘,6张光盘卖到天价1500元,客户甲却毫不犹豫将它买下来。为何¥300演唱票,客户甲嫌贵,却去买¥1500的几张光盘呢?
解答如下:客户甲是将学的经济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里,客户甲每花费钱的时候,会先想这花钱是‘投资’行为或是‘消费’行为?
买光盘,这1500元是“投资”行为,它其实没有花出去,它增长了客户甲的知识,让客户甲更有智慧,在未来的日子,客户甲用新学的智慧,会赚回1500元的好几倍,钱始终还在客户甲的口袋。
但购买演唱会的票,是“消费”行为,是给了别人,再也拿不回来了。
在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日常例子:
(1) 客户甲会花3万人民币去买一幅油画,但不会花3万去买二手车。
(2) 客户甲会花1万去买人寿保险,但不会花1万去欧洲度假。
(3) 客户甲会很舍得花钱买书,但不舍得花钱去看电影。
以上哪些是“投资”行为,那些是“消费”行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下面是更多的例子,如果属于“投资”行为,那么,多贵都不必讨价还价,因为钱最终还是归自己。
富有的人是“小钱糊涂,大钱聪明”,一般的人是“小钱精明,大钱糊涂”。
有些人收入高,但财富少,原因是他花费在“消费”行为上,客户甲大部分花费在“投资”行为中。花在“投资”行为上的钱,没有落在别人手里,最后还归自己。
第二个理财概念:
“哈佛”教条
大家每个月都会将工资一部分储蓄起来,有些人储蓄10%工资,有些20%,有些30%。大部分人是一个月后,把没有花出去的钱储蓄起来,而且每个月储蓄多少基本没谱。
在著名的美国第一学府哈佛大学,第一堂的经济学课,只教两个概念。
第二个概念:每月先储蓄30%的工资,剩下来才进行消费。
哈佛教导出来的人,以后都很富有,并非主要因为他们是名校出身、收入丰厚,而是他们每月的行为,跟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只有一点不一样:
哈佛教条:储蓄30%的工资是硬指标,剩下才消费。每月储蓄的钱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标,只会超额完成,剩下的钱就越来越多。
一般人:先花钱,能剩多少便储蓄多少,储蓄剩下的钱并不多。
第三个理财概念:
“理财三句话”
理财走不出三句话,如果每句话都能吃透,并且完全执行,那么,打工一族都可以变得非常富有。
很多朋友都知道客户甲的出身——难民,一无所有。到加拿大学经济学也是拿着奖学金,家里七兄弟姐妹,没有钱送客户甲们上大学,上大学后,从来没问家里拿过钱。毕业后打工,但客户甲坚持“理财三句话”原则,用经济学学到的学问,用到日常生活里,一步步走下去。现在20年后,客户甲有4套房,每月收租便有1万多的收入,也算是半个富有的人。
其实每个人都做得到,在这公开这秘密。以前这些重要的理财概念,课程里面都有教。
再举一些实例给大家看:巴菲特在他的书本里说他6岁开始储蓄,每月30块。到13岁时,当他有了3千块,他买了一只股票。年年坚持储蓄,年年坚持投资,十年如一日,他坚持了80年。现在85岁,是美国首富,比“微软”主席比尔·盖茨还有钱。
学员有时候会问,如何能每年回报率达到10%以上。答:其实现在要银行里面,它们提供很多理财产品:基金,外币,QDII。 这些银行产品略有一点风险,但风险假如你能有效的管理它,10%的回报率其实也不难。
一般人错误的理财观念:
挣得多,所以富有
很多人认为,甲收入每月1.5万元,乙收入每月8000元,甲便应该比乙富有,这观念在社会上很普遍。但这是错的观念,错得很离谱。错在哪里?富有的定义,并不是你每月工资挣得多,而是你每月“剩下多少”——剩下的才是财富。请看例子:
美国人每月工资高中国二、三倍,照一般的观念看,一般的美国人应比中国人富有。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一般美国人都有几张信用卡,他们喜欢消费,每月不单只是“月光一族”,更普遍是欠下信用卡不少的债。在美国,理财规划师的理财讲座,一般时间花在讲“如何减少你的债务”。
一般美国人,银行的储蓄都不够美金几千元。在中国,没有这种情况,中国人善于储蓄,一般人在银行都有存款,超过十几万元的,人数还不少。
所以,不要以为老美每月挣钱多就富有。其实,一般老美的白领比中国人的白领穷得多。当然,在北京见到的很多外派到北京工作的老美,是美国的精英,不是一般的美国白领,有钱人占多数。
中国的中层白领,比美国的白领富有。请记住:富有不是比较每月工资,而是比较“剩下储蓄在银行里的存款”,以这个定义来讲,中国人中层白领在银行的存款,远比美国中层白领高。
还有一个例子:
一般人以为台湾人工资平均高出内地一倍,他们自然比我们富有,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去过台湾的朋友都知道,台湾地铁单程平均是12元,北京是3元;台湾午饭平均要50元,北京平均15元;在台湾租一套房6500元,北京在通州租一套房1500元。假如台湾人每月挣15000元,减去房租6500元,交通费1000元,吃饭300元,交税1500元,一点点娱乐2000元,“每月剩下1000元”。
北京的初级工程师,每月工资8000元,减去交税1000元,减去房租1500元,交通费300元,吃饭1000元,娱乐1000元,“每月剩下3200元”。
请问:是台湾人每月工资15000元,每月只剩下1000元的人富有,还是北京工程师,每月工资只有8000元,但每月剩下3200元的人富有呢?
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已经造就了富有的一批人,请看《财富》杂志一年前的“富有”的人的调查报告,他们调查手头上持有“现金100万美元存款的人”,在亚洲区有多少人拥有这种财富。
答案是:香港4万人,台湾8万人,日本12万,中国30万。中国每年增长率远远超出其他亚洲国家。所以人们不会觉得奇怪,外资银行到北京开业,老是在推广“理财服务”,因为中国这个地方,正是比较欠缺这一块的知识。
我每月到企业举办一小时的免费“理财讲座”,一直都很受员工们的欢迎。讲座内容很少涉及复杂难懂的技术操作层面,也几乎不进入到产品介绍环节,因为据我了解,国内一般的中产白领们,目前普遍缺乏的是几个重要的理财概念——这些概念,会影响他们以后的行为,假如他们能老老实实执行这些理财上的概念,至少坚持10年以上,那么,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百万富翁。
第一个理财概念:
区分“投资”与“消费”
区分“投资”行为与“消费”行为。一般人消费前,没有这种概念,学经济学的人消费前会考虑,这个消费是属于“投资”行为或是“消费”行为。
先请看一个明显的例子:
10年前甲和乙是本科的同学,在社会工作5年后,不约而同积蓄了30万元人民币。5年前,他们都花掉了这30万元。
甲去通州购买了一套房。
乙去买了一辆“奥迪”。
5年后的今天:
甲的房子,市值60万元。
乙的二手车,市值只有5万元。
两人目前的资产,明显有了很大差异,但他们的收入都一样,而且同样学历、基本具备同样的社会经验,为何大家财富不一样?
甲花钱买房是“投资”行为——钱其实没有花出去,只是转移在了房子里,以后还是都归自己。
乙花钱买车是“消费”行为——钱是花出去的,给了别人,二手车用过10年后,几乎一分不值。车跟房子不一样,房子10年后,说不定已翻了好几番。
再看第二个例子:
有一天,我的秘书向我提出一个问题:陈老师,我觉得客户甲有点怪。她说:客户甲去买一张演唱会的票,300元他嫌贵,犹豫很久,始终没买,但客户甲其实并不缺钱。但有一次,有一个著名企业总裁出版了一套“教导管理”光盘,6张光盘卖到天价1500元,客户甲却毫不犹豫将它买下来。为何¥300演唱票,客户甲嫌贵,却去买¥1500的几张光盘呢?
解答如下:客户甲是将学的经济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里,客户甲每花费钱的时候,会先想这花钱是‘投资’行为或是‘消费’行为?
买光盘,这1500元是“投资”行为,它其实没有花出去,它增长了客户甲的知识,让客户甲更有智慧,在未来的日子,客户甲用新学的智慧,会赚回1500元的好几倍,钱始终还在客户甲的口袋。
但购买演唱会的票,是“消费”行为,是给了别人,再也拿不回来了。
在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日常例子:
(1) 客户甲会花3万人民币去买一幅油画,但不会花3万去买二手车。
(2) 客户甲会花1万去买人寿保险,但不会花1万去欧洲度假。
(3) 客户甲会很舍得花钱买书,但不舍得花钱去看电影。
以上哪些是“投资”行为,那些是“消费”行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下面是更多的例子,如果属于“投资”行为,那么,多贵都不必讨价还价,因为钱最终还是归自己。
富有的人是“小钱糊涂,大钱聪明”,一般的人是“小钱精明,大钱糊涂”。
有些人收入高,但财富少,原因是他花费在“消费”行为上,客户甲大部分花费在“投资”行为中。花在“投资”行为上的钱,没有落在别人手里,最后还归自己。
第二个理财概念:
“哈佛”教条
大家每个月都会将工资一部分储蓄起来,有些人储蓄10%工资,有些20%,有些30%。大部分人是一个月后,把没有花出去的钱储蓄起来,而且每个月储蓄多少基本没谱。
在著名的美国第一学府哈佛大学,第一堂的经济学课,只教两个概念。
第二个概念:每月先储蓄30%的工资,剩下来才进行消费。
哈佛教导出来的人,以后都很富有,并非主要因为他们是名校出身、收入丰厚,而是他们每月的行为,跟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只有一点不一样:
哈佛教条:储蓄30%的工资是硬指标,剩下才消费。每月储蓄的钱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标,只会超额完成,剩下的钱就越来越多。
一般人:先花钱,能剩多少便储蓄多少,储蓄剩下的钱并不多。
第三个理财概念:
“理财三句话”
理财走不出三句话,如果每句话都能吃透,并且完全执行,那么,打工一族都可以变得非常富有。
很多朋友都知道客户甲的出身——难民,一无所有。到加拿大学经济学也是拿着奖学金,家里七兄弟姐妹,没有钱送客户甲们上大学,上大学后,从来没问家里拿过钱。毕业后打工,但客户甲坚持“理财三句话”原则,用经济学学到的学问,用到日常生活里,一步步走下去。现在20年后,客户甲有4套房,每月收租便有1万多的收入,也算是半个富有的人。
其实每个人都做得到,在这公开这秘密。以前这些重要的理财概念,课程里面都有教。
再举一些实例给大家看:巴菲特在他的书本里说他6岁开始储蓄,每月30块。到13岁时,当他有了3千块,他买了一只股票。年年坚持储蓄,年年坚持投资,十年如一日,他坚持了80年。现在85岁,是美国首富,比“微软”主席比尔·盖茨还有钱。
学员有时候会问,如何能每年回报率达到10%以上。答:其实现在要银行里面,它们提供很多理财产品:基金,外币,QDII。 这些银行产品略有一点风险,但风险假如你能有效的管理它,10%的回报率其实也不难。
一般人错误的理财观念:
挣得多,所以富有
很多人认为,甲收入每月1.5万元,乙收入每月8000元,甲便应该比乙富有,这观念在社会上很普遍。但这是错的观念,错得很离谱。错在哪里?富有的定义,并不是你每月工资挣得多,而是你每月“剩下多少”——剩下的才是财富。请看例子:
美国人每月工资高中国二、三倍,照一般的观念看,一般的美国人应比中国人富有。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一般美国人都有几张信用卡,他们喜欢消费,每月不单只是“月光一族”,更普遍是欠下信用卡不少的债。在美国,理财规划师的理财讲座,一般时间花在讲“如何减少你的债务”。
一般美国人,银行的储蓄都不够美金几千元。在中国,没有这种情况,中国人善于储蓄,一般人在银行都有存款,超过十几万元的,人数还不少。
所以,不要以为老美每月挣钱多就富有。其实,一般老美的白领比中国人的白领穷得多。当然,在北京见到的很多外派到北京工作的老美,是美国的精英,不是一般的美国白领,有钱人占多数。
中国的中层白领,比美国的白领富有。请记住:富有不是比较每月工资,而是比较“剩下储蓄在银行里的存款”,以这个定义来讲,中国人中层白领在银行的存款,远比美国中层白领高。
还有一个例子:
一般人以为台湾人工资平均高出内地一倍,他们自然比我们富有,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去过台湾的朋友都知道,台湾地铁单程平均是12元,北京是3元;台湾午饭平均要50元,北京平均15元;在台湾租一套房6500元,北京在通州租一套房1500元。假如台湾人每月挣15000元,减去房租6500元,交通费1000元,吃饭300元,交税1500元,一点点娱乐2000元,“每月剩下1000元”。
北京的初级工程师,每月工资8000元,减去交税1000元,减去房租1500元,交通费300元,吃饭1000元,娱乐1000元,“每月剩下3200元”。
请问:是台湾人每月工资15000元,每月只剩下1000元的人富有,还是北京工程师,每月工资只有8000元,但每月剩下3200元的人富有呢?
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已经造就了富有的一批人,请看《财富》杂志一年前的“富有”的人的调查报告,他们调查手头上持有“现金100万美元存款的人”,在亚洲区有多少人拥有这种财富。
答案是:香港4万人,台湾8万人,日本12万,中国30万。中国每年增长率远远超出其他亚洲国家。所以人们不会觉得奇怪,外资银行到北京开业,老是在推广“理财服务”,因为中国这个地方,正是比较欠缺这一块的知识。
楼主啊,你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存在很多未知量,如果要回答你这个问题需要对你以及你的家庭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较符合实际的回答你的问题。比如,新生宝宝一年的花费、家庭每月生活费用等,还有你本人对投资的了解程度,根据你的叙述,我推测你对股票、基金、外汇、债券等投资品种应该不了解,所以如果盲目说让你投资这些,这对你是不负责任的。你可以关注一下股票之类的投资品种,按每月工资的20%-30%用作投资,30%-50%用作储蓄。针对你对投资品种不熟悉,结合你两年后买房,你的7万存款,可以把其中的50%-70%,即3.5万-5万作为两年期存款,利率要高些,剩余的作为应急用。由于时间紧,手头还有许多事要做,我只能给你这点帮助了,耐心等等,看看其他人是否有更好的方案,祝你和老婆还有即将面世的宝宝生活快乐,美满幸福!
可以去银行进行买短期的基金,一个月为一个周期自动续约。具体的说不太准确可以去银行咨询一下。
给你个建议,理财要找专业人士,说实话就算这里有人给你提供个方案你敢信吗?
这个 ...
省吃俭用 既可 怎么理吗? 有点勉强..
省吃俭用 既可 怎么理吗? 有点勉强..
9 个回答知言财经问答专题活动
所以它也被称为“小额投资计划”或“懒人理财”。 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具有类似长期储蓄的特点,能积少成多,平摊投资成本,降低整体风险。它有自动逢低加码,逢高减码的功能,无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化总能获得一个比较低的平均成本, 因此定期定额投资可抹平基金净值的高峰和低谷,消除...
理财在于坚持,你坚持每个月存入一定的额度,其余的供自己分配. 我不能说我很会理财,因为我不会赚钱,就必须合理的分配自己的零用钱 类如每个月赚3000元,你可以有1000元存入固定户头. 另2000元,一少部分你可以买保险,买基金,债券,外汇作为投资(不过要注意风险性...
根据家庭理财四分法,建议你将收入划分4个部分。第一:50%用于日常开支,这个不解释了。第二:1015%存在银行,根据家庭状况,普通家庭最好在700010000元之内。这部分用于紧急情况的发生时可以从容面对。第三:20%25%用于投资。这部分是追求财产的增长。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
个人如何理财!类似问题
- 外国人可以买工商银行的理财产品吗? 16次阅读
- 基金定投的手续费是怎么算的? 6次阅读
- 支付宝理财通转账不到转怎么办 13次阅读
- 互联网金融短期理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风险 21次阅读
- 互联网理财有哪些风险 16次阅读
- 浅析: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人们哪些方面 16次阅读